近年来,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上海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创新城市治理实践,构建了一种服务型的城市治理特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原则,全力打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高品质城市生活,书写人民城市“上海之治”新篇章。
“高品质生活”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概念,重点在于“高”和“质”,核心在人,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高质量生活。可以从五个维度来理解和阐述上海在创造高品质城市生活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成效特色。
一是夯实物质生活,奠定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66341元,同比增长4.2%,稳居全国首位。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上海人的消费观念不断升级,个性化定制服务、高端家居设计等高端消费正逐渐兴起,成为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2024年5月,上海在商务部组织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中期评估中获得第一;作为国际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上海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一线国际品牌覆盖率98%,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
二是丰富精神生活,提升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境界。精神文化生活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与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维度。上海每年通过举办各类中外文化节、艺术节、民俗活动及非遗展示,深入挖掘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让市民在参与中感受中外高品质文化的魅力,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度上海全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共计约3000个民生项目,覆盖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和就业等众多领域。
三是倡导绿色生活,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氛围。立足高密度人居环境特征,上海提出将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作为生态之城建设破题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上海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公园绿地、生态廊道、屋顶花园等绿色空间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截至2023年底,“一江一河”沿线已有32座环上公园建成开放。上海的绿色生活实践逐渐构建起自然与人类、城市与市民同发展、共促进的命运共同体。
四是促进健康生活,建构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情境。身心健康是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上海实施“健康优先”战略,城市内遍布健身中心、游泳馆、瑜伽馆等运动场所,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锻炼选择,促进了体育运动的普及。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46%,实现16年连升并创历史新高;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有16项指标提前达到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目标。
五是引领智慧生活,创新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手段。智慧生活是上海城市高品质生活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从概念走向现实,为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目前,上海数字生活服务指数居全国第一。可以说,上海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城市生活品质的跃升。
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内涵。近年来上海秉持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创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实践上展现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以“人民性”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价值引领;二是以“体验性”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实践特点;三是以“整合性”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发展目标;四是以“服务性”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建设手段。上海通过构建服务型治理共同体不断丰富人民城市建设内涵,精进社会治理体系,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高效能治理是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上海高效推进“两张网”建设,实现了城市治理线上线下联动、部门相互赋能,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大的问题,为城市高效能治理做出典范。
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城市内生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创造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比如,上海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尤其加大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力度,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些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此外,上海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梯次合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此外,通过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上海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多元高效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是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上海为了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同时,上海还注重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选项,引入专业机构和企业参与教育、养老、文化等领域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
培育治理共同体,推动民众多元参与。上海不断优化城市治理主体,强调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协作参与,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及自身共同体建设方面都体现服务性质。在“一核多方”共治的基础上,向更具凝聚力、包容性的“服务型城市治理共同体”方向转变。同时,上海始终注重民众参与治理实践,在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上,鼓励居民充分利用“人民建议征集”渠道、“随申办”上的“随申拍”等功能,让参与治理、群策群力变成一种常态,以此培育城市治理共同体,加强社会联结,促进高品质生活。
阅读原文
作者丨文军(作者为太阳集团tyc539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