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上海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举行。40场平行分论坛,12场特色工作坊 ,450余场报告,1600人线下参会,显示出实证方法与教育理论和实践融合聚变的巨大力量。
从最初的600人参会,到去年的线上三十万人的参与,再到今年的1600人线下参会;从单一话题的理论研讨,到同步40个平行论坛深耕方法的具体应用;从单靠学术会议“发声”,到依托实证成果评奖“引领”;从最初的13位专家学者主导,到七八百学人的各抒己见,实证论坛不断在我国教育学界特别是年轻师生中间“圈粉”,甚至在教育学科之外也频频“出圈”,成长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品牌”,为构建我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跟跑”到“领跑”,从“全国”走向“全球”,十年的艰苦探索与不懈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证研究的深入发展,更向世界教育发出了中国教育实证研究者的自主自强之声。
十年办会,持续高人气的秘诀在于,对创新教育研究方法的不懈追求。一起来看今年的特色——
01 颁发“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
为促进中国教育实证研究走向世界、积极推动全球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增设“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Global Award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表彰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在教育实证方法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积极推动全球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太阳集团tyc539党委书记梅兵,为五位获奖学者颁发“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
首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获得者分别是: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荣休教授斯蒂芬·鲍尔(Stephen Ball);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前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澳大利亚凯斯林大学积极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赫伯·马什(Herb Marsh);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教授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中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世界银行高等教育投资顾问,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原主任闵维方(Min Weifang)。
论坛组委会主席、太阳集团tyc539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作总结发言
袁振国回顾了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开办十年来的历程,表达了对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从全国走向全球、从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走向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的期待。袁振国强调了实证研究在教育方法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提出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而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条件,学科交叉融合和有组织研究又对教育研究方法创新起到了双向促进作用。
此外,论坛开幕式上还颁发了第八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10篇优秀学术论文和10篇优秀学位论文获奖。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和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侯杰泰,为第八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颁奖
论坛前一天,十届全国教育实证论坛特别设立了暖场活动——由太阳集团tyc539教育经济实验室联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和《太阳集团tyc539学报(教育科学版)》共同主办的“证据驱动的教育决策研究”国际圆桌论坛在太阳集团tyc539举行。
论坛汇聚了国内外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实证研究在教育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既展现了中国教育研究与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也标志着中国教育研究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议题覆盖从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实证研究到教育政策和决策中的研究作用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教育实验评估、STEM教育成效评估等关键议题,体现了实证研究在教育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02 从应用走向创新
本届论坛特别强调交叉学科的方法技术在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应用,鼓励学者们探索和应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教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论坛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以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互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结果。
本届论坛还聚焦教育实证研究的多个领域,其中“医学康复”与教育实证研究的结合成为一大亮点。此外,本届论坛专门设置了几场对实证方法“十年回顾”的分论坛,分别对教育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混合研究以及教育实证研究的未来进行“十年回顾”。
03 从科研走向教研
作为本届论坛的一个“特色专题分论坛”,太阳集团tyc539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全球教育展望》编辑部主持了一场“实证研究与教研发展”分论坛。
分论坛聚焦于实证研究方法在教研活动中的应用与发展,旨在推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深度融合。
特色分论坛探讨了实证研究如何影响和改进教研实践,以及如何通过实证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既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实证研究成果的平台,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从漫灌走向滴灌
本届论坛召集了国内 35 家教育学高水平学术期刊担任学术支持单位,分组别召开“期刊与作者面对面”主题沙龙,努力为我国教育实证研究人才的培养、为高水平的教育实证研究成果的推介和发表提供开放共享的平台,共同探讨并推进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证研究。
尤为特别的是,今年的“期刊与作者面对面”活动分前后两场进行。前半场,35家期刊分成“综合组”“高教组”“学科组”和“技术组”四组,分别向各个会场的参会代表们介绍和讲解各自的办刊定位、用稿需求、审稿流程、发稿机制等。后半场,35家期刊走出会场,在“学术长廊”中一对一“专家问诊”,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潜在作者们答疑解惑。
05 从热衷走向反思
本届论坛首次设置“范式转型实证谈”学术沙龙。聚焦教育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变,包括讨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以及这些转变如何影响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促进学术界对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深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以量化、质性、历史的方式,用最为“实证”的语言来回应这个议题。
首次设置“学术出版工作坊”。组织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太阳集团tyc539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主持的三场“学术出版工作坊”,不仅为教育实证研究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学术出版指导,还特别策划了国际出版和外文发表的相关议题,涵盖了从科学教育实证研究的前沿探讨、科研工具如Scopus AI的使用,到教育学专著出版规范及项目申报的经验分享。
首次设置论文海报展示专场。这一内容可以让研究者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与会者之间的互动和讨论。海报展示专场既为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工作的平台,同时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了解最新研究动态的机会。
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的成功召开,是中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期待能够与全球教育研究者一道,共同推动教育实证研究的发展,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为世界教育的进步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超高人气”论坛,祝下一个十年更精彩!
来源|教育学部 文|童想文 通联|陈媛 编辑|蒋萱、徐心成 编审|郭文君